最近在看一本書,書名叫做:精準說話(好好說話)。 內容大概是教授一些說話技巧,讓我們能在不同的生活中應用從而讓我們有更好的人際關係和職場表現。
書的其中一個章節描寫了以下情節:摘錄如下(p.31)
我們很多人在傳達訊息時,往往面臨兩個難題:沒機會、沒效率。 這其中包含一個共通的重要因素:時間。
人生中有很多這樣的時刻:你想說話,卻發現機會稍縱即逝,不得不在短時間內解決戰斗。 比如在電梯內遇見上司、或是客戶打電話給你三分鐘介紹產品的機會,抑或是在女友負氣出走前追上去想解釋誤會…..
此時,怎樣讓他們願意聽我們的說話呢?
分析:
這本書教了一個三部曲的方法,讓我們去回應以上問題,第一是製造意外、第二步是引發好奇而第三步則是回應主題。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剪錄了一部我很喜愛看的經典電影: 《收數王》(收數解追債)的其中一個情節。
內容大概是主角呀細(張家輝演)要去向黑幫大哥湛哥(黃秋生演)收取一筆款項。
湛哥在聽到呀細的來意後當然十分不滿,因此他便叫人教訓呀細。 這個時候,呀細便應用了三部曲的方法,引導湛哥去聆聽自己的說話並把事情解決。
首先,他的第一步是說: 「湛哥,請給我一分鐘時間,包保你有得益。」(字慕和實際有不同)
就是這句說話引發了湛哥的意外和好奇心,一分鐘時間我便有得益? 那麼神奇?
在聽到後,湛哥便站起來,走過去問:「我有什麼得益呢? 」
接著,呀細便開始跟湛哥分析情況以及利害關係,告訴對方為什麼化解雙方關係能令雙方都得益。
結局當然是湛哥聽後覺得不錯,便聽了呀細的話。
雖然這只是一部電影,但我仍然覺得這個場面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太陽底下無新事,營銷以及說服的不二法門都是以引起對方的好奇心,讓對方打開耳朵聽你的說話。 在之後向對方訴說一些適合的說話以及提議,讓他有所得益。
兩者缺一不可: 好奇心加上回應主題。 如果我們能引發對方的好奇心比如以這段短片為例,引發了湛哥的好奇心後,呀細沒有說一些真的能令湛哥有所得著的說話,你覺得他的下場會是如何呢?
相反,如果呀細一開始便把那段陳述利害的說話說出來,說服力又夠不夠呢?
Key Take Away:
嘗試在說話前想一想:我的開頭有引發對方的好奇心嗎? 他的聆聽天線有打開嗎? 我的說話有從對方的益處著想嗎? 我有想到他的益處嗎?
多謝各位支持,如果覺得不錯的話,希望你可以分享給更多人,讓我們有更好的動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