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覺不覺現今社會在面對什麼事情時都愛以數字去理解某件事的價值。 這個句子好像很複雜,但說穿了其實很簡單:大部份人都愛以數字去判斷一樣事物的價值以及意義。
舉例說,我是一個很喜歡跑步的人,每當我跟朋友分享我很喜歡跑步的時候,他們大多數(超過90%)都會問:「你能夠跑多少 K? 你有報渣打馬拉松(香港的一個著名馬拉松比賽)嗎?每一公里你需要跑多少時間? 」 再舉另一個例子,我另一個習慣是看書,我跟朋友說後他們就會問:「你一星期看多少本書? 你需要多久看完一本書呢?」 每次遇到這些問題我都會耐心地回應。 但是,漸漸地我就想:「為什麼他們每次都問這些問題呢? 為什麼我喜歡跑步等於我要跑馬拉松比賽? 喜歡跑步就等於喜歡比賽是什麼道理? 」
錨定效應
我發覺這個用數字去定義一切的行為可能來自一個常見的心理學現象:錨定效應。 根據書本:行為的藝術,錨定效應是指我們在面對事情時,都喜歡為該樣事情找一個錨點,作為理解以及思考的起點。 在上面的例子,由於人們對於跑步的認識大多是在馬拉松的 10K 或21K 比賽上,所以他們在理解我愛跑步的這一個習慣時就以10K 作為理解我的習慣的一個起點。 同理,看書時的錨點就是以他們自己的閱讀習慣來跟我比較。 在定了一個錨後,他們便會以此去分析我。
你可能會想:這不過是一個理解事情的現象,有什麼大不了呢? 為什麼這樣你也要寫一篇文去分析? 我認為這個現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它可能會引致家人或朋友過份地以數字去分析我們而不是我們行為的本身。
以數字去判斷一個人絕對會令人變得過份盲目
舉例來說: 從前有一位小朋友叫華仔,他十分熱愛彈琴,在彈琴的過程中他十分享受以及舒服。 但是,在他參加樂理或鋼琴級數的考試時,他卻很大壓力,很不開心。 這個情況令到他一直都維持在四級鋼琴水平,無法進一步地考上去。 但華仔並不介意,他享受的是彈琴的過程而不是那張標誌著他有八級鋼琴的A4紙。 可是,他的朋友和家人卻不是這樣想。 華仔媽媽認為華仔不向八級鋼琴進發十分可惜以及浪費金錢,媽媽認為華仔只是玩樂而不再為他支付相關費用。華仔的朋友亦看不起他,因為他們覺得華仔沒有八級鋼琴水平,華仔是一位失敗者。 在這些事情的影響下,華仔很容易會因此而放棄。
以數字去判斷一個人絕對會令人變得過份盲目。一個讀一級學校的學生是否真的比讀三級學校的學生好? 從小到大的我都是在一些不好或稱為Band 3(評級水平最低的學校) 的學校念書。
我很記得,因為我們的數字是Band 3,所以經常會被人標註(Tag) 為不良學生。 最經典的一次是我們老師為我們訂了一批麥當勞,其中裡面的一個餐少了一個包,我們對老師說,老師便跟那位經理說這個情況。 那位經理聽後就問:「老師,會不會是你的學生手多拿了?」 這個故事我都是事後從老師身上聽回來,我很高興老師立刻地罵回那位經理沒有弄清楚便說是學生的行為並叫她立刻為我們送回。以上的例子就說明了以數字去判斷一個人的本質是不公平的。
重視事物的本質
被人用數字去標籤絕對十分不好受,到今時今日的我仍然會遇到很多,我相信未來仍然會出現。 我想說的是: 不要以錨定效應去標籤一個人、一個興趣或是一個想法,因為你會影響到他人的。 一個夢想值多少錢,又關你什麼事呢? 一篇文章Like 數的多與少又是否代表了文章的價值呢?公開考試的分數又是否代表了學生的質素呢? 收入的多少,又是否能判斷一個人呢?
What happens in numbers stay in numbers. 把數字放在數字的地方上,不要以數字去標籤一個人。
Isaac
如果覺得不錯的話,希望你能給我們一些掌聲,讓我們有更大的動力為你寫更多優質文章。
相關文章:
接收 Sparktake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