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會跟我一樣想過同樣的問題:「如何可以更有地效閱讀一本書?如何可以把書本的重要部份記下來?」有人會說做筆記、有人會說立刻把閱讀到的應用也有人說要用速讀術+忘記法讓讀到的知識在腦海中經過快速閱讀後被慢慢詮識。
我在這幾年間看了很多有關學習、閱讀和記億相關的書和文章,以下是幾個我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方法。 我是一個創業公司的創辦人 ,許多時我必須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取最多的知識。所以我認為如何有效閱讀十分重要,這亦是我看這許多書的原因之一:用最短時間,吸收最多的相關知識例如:Programming技術、Marketing 、PR或對談技巧。
以下是一些我的個人在這幾年所得到的一些小心得:
1. 記億真的可以用技巧去改善,但不是每一樣東西都需要你去記,要分輕重去利用你的記億
Never memorize something that you can look up — Albert Einstein
我尋找了許多促進記億的方法和許多相關書籍,這些書本所介紹的方法都很有用。 但是,我不太建議每樣東西都用記億法去記低,因為記億會佔用大腦的空間和消耗你的體力。而且,人腦的構造只是夠我們記下必需的東西,如果每樣東西都記下,腦袋負荷不來的。
所以,在閱讀之前,我們應該先學會:
「只記下重要的東西。」
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這是一個我很難代你回答的問題,但我可以跟你分享一些我的個人經驗。
以下有幾樣東西,你覺得那些需要被腦袋記起來?
- 今天要做的備忘錄比如什麼時候打電話給某人、回覆某Email
- 一些有關Programming/數學的公式或使用方法
- 一些有概念性的東西例如:在心情苦惱時減壓的幾個方法、破解思考謬誤的幾個方法
1..2…3,答案是3,這樣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我覺得很多人都會想記下前兩者。
為什麼概念比硬智識更重要? 我認為因為硬智識在我們需要時,可以用一些工具或方法去幫助自己去找回相關的訊息。 就好像愛恩斯坦先生所說的:Never memorize something that you can look up 。 不要記一些可以隨時被取出來的東西。
你可能會想,第三點我所舉的例子也可以被隨時被取出來以及在網絡上可以找到,理論上也可以被歸類為第二點,為什麼我們要記下呢?
我認為第三點要記下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概念/新知識會對我們日常生活、思想有重要的幫助。 但我們卻鮮有地會去為這些東西特別去上網搜證/立即查閱相關書本。
舉例來說: 在閱讀某一篇新聞時,你會不會意識到自己要去找回之前曾經看過有關分辦新閒真實性、找出文章中邏輯的謬誤的相關書本或筆記呢?
如果真是每次都這樣的話,你的生活不就很痛苦嗎? 每天都要浪費時間去找資料。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把它們記下來,隨時隨地應用不就方便很多嗎? 一些數學公式,你通常在做練習時就會不斷查找書中或網上的資料,這個不斷練習的過程自動地就可以幫助我們去自動應用和記下來。
因此,我只會記下一些對生活和思考有幫助的東西,透過生活中的不斷應用,我能夠把這些在短期記憶區的東西放進長期記憶中,變成我生活的一部份。
所以,我在閱讀時會先了解在書本中的每一段文章中,我到底想從中得到什麼以及我不知道什麼,這樣我就可以根據需要去決定在閱讀時是否需要邊讀邊用筆記記下來。(我在下段會分享下一些相關的記憶方法和筆記法)
比如我在閱讀: 《恆毅力》 這本書時,我就知道我需要邊讀讀邊做筆記,因為它說的都是可以影響到我日常生活以及平常思考方式的東西,所以我會把它記下並做一些筆記,以幫助自己能有效吸收相關知識。這本書是一本用科學方式去量化毅力這種意智力層面的東西,所以,我不覺得自己會在什麼時候有誘因去特地翻開這本書找這些思考上的東西。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把它記在腦開中,我的思想會自動在我在生活感到氣惱時自動找出相關資訊。
2. 故事化東西真的有效
在《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中,作者曾經說過有效的記憶方法就是在要在要記憶的東西中加入關連。 以下有兩個情景和兩個常用的記憶方法:
請記下以下的物件: 水壺、紙巾、機械人、老師、Sparktake 、林志玲、燈泡以及日歷。
- 用不斷背誦的方式重覆記下以上的物件/人物,透過記下和遺忘的過程去強逼自己把它們記下來。
- 用故事串連,請看以下故事:
- 有一次,”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向我們介紹了一隻叫做”Sparktake” 的二手書買賣App 。 他跟我們分享,有一次他在買書的過程中買了一本有關”機械人”編程(programming) 的書,跟他交收的人原來就是女神”林志玲” 。 因為太緊張以及手上沒有紙的關係,老師拿出了一張”紙巾”去叫林志玲簽名。 簽完後,老師跟她談了一些有關Programming的東西,她說她開始時曾根據書中的第一課去控制”燈泡”的開關。 在討論了一陣子後,林志玲就走了,剩下老師一個人。他拿出”水壺”,把整壺水向自己倒下去以確保剛才發生的都是真實的。他在”日歷”中,把那張印有女神簽名的紙巾釘在這一天。他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個神話般的經歷。
第二個使用情景記憶的方法可能有點長,但卻很有效,因為這個方法利用了更多的感宮和思想,這些情景是一個又一個的串連,可以令你在提取相關知識時能夠更有效地找出相關資訊從而令你能夠記得這些東西更久。(晚一點我會分享一個更加深入的圖象思考法)
由於這些情景會佔用腦力,所以一定要跟隨方法一所說的去做,不要盲目的記下所有東西。
3. 速讀三遍比慢讀一遍更有效
我覺得速讀未必適合所有人,我只是覺得速讀比較適合我個人而已。
我曾試過以下兩種不同的閱讀方法:
- 在看書時深讀每一段細節,確保自己可以明白每一段的內容。再在這個過程中作筆記,希望可以深化記憶。最後在適當的時候重覆閱讀。
- 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選擇性閱讀,步驟如下:
a)先看每一個章節的主題
b)再看章節的頭和尾段,掌握作者的重點和寫作手法
c)用手指或尖筆作為引導,快速地移動並閱讀(眼球跟著筆尖移動)
d)不跟著念、遇有不順或不懂時快速跳過
e) 重覆以上過程一到兩次
f) 適當時在看一兩遍後用螢光筆為段落劃線
如果以心理上來說,我會覺得方法一能帶給我更有效的安慰劑效應。 因為這是一個傳統而實際的方式,也是學校教授多年的方法。 但是,我在看了《博贊學習術》這本書後,學會了方法二,發覺這個方法對於我在閱讀時的速度以及理解文章時更有效。 只有我在理解書本的內容後,才會更加有心想繼續閱讀下去。 另外,在方法一的過程中,因為需要有太多的工具和步驟,我常常會因為臨時找不到筆記本或花太多時間去理解而放棄繼續閱讀。
根據《鉤癮效應:創造習慣新商機》裡面所說的行動與觸發章節,一個人如果想要有效的培餋一個習慣,這個促進他/她進行一個習慣的行為應該是:十分容易而且快速達成 + 獎勵。
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在閱讀時要先準備筆記、筆、螢光筆等這些工具的過程很耗時,有時我會因為沒帶筆記本而要再重新閱讀以作筆記。 這絕對令我十分煩惱。
因此,我個人認為方法二可以令我少一點”工具上的束搏” 。 另外,某些在第一次閱讀時不明白的地方會因為我跳開了並繼續閱讀下去後,因為後面的例證或作者進一步的展述而令我更容易地理解。
4. 讀到沒興趣,放下待會再讀
這點十分重要,十分重要,十分重要。 因為我沒辦法幫你把不感趣的東西學會或記下來。 幻想一下,看一本書就好像拍拖一樣, 這本書就是你的對象。 如果你對這個對象沒有興趣的話,有什麼方法可以令你對該對象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更有興趣呢?
所以,遇到沒興趣的東西,真的不要勉強,這只會令自己痛苦而已。
對於閱讀的興趣,我有兩個以下的觀點:
a) 在買了一本新的書後,盡快開始閱讀。 因為讀書的過程會出現以下幾個階段:
- 買書前
- 買書後
- 開始閱讀
- 閱讀中
- 閱讀後
在1–3 的過程中,應該是我們最有動力和對這本書最有興趣的時間。 我形容這段時間是一個蜜運期,我在這個過程中最有動力和衝勁去讀這本書。 因此,我會把握時間儘量減少1–3之間的間距,在你仍然對這本新書還有很新鮮感覺時就把握時間去閱讀。因為這個時候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最新鮮的,在這個時段我的閱讀效率最高。如果你在買了本書以後花了很多時間去閱讀的話,可能會失去了剛買書本時的那種新鮮感而失去繼續看下去的動力。 就好像小時候我們買玩具一樣,一件新買回來的玩具絕對會比放在家裡很久的玩具更有吸引力。
b) 在閱讀中,發覺書本的內容和自己買之前有所不同以致提不起勁,這個時候,我們會開始覺得有點吃力,閱讀的效率就會急速下降。當出現這個情況時,我會十分決斷地暫時和這本書分開一下,把書本放下,試試閱讀其他書。 在一陣子後才拿起書本看看。 閱讀像愛情一樣,勉強沒有幸福,出現問題時不妨試試分開一下吧。 可能在看過其他書本後,你會發覺之前放下的那一本更好。
這樣分開地去看一本書,總比一口氣強逼自己看完好。
5. 適當時要做筆記
我是一個筆記控,我經常也會有做筆記的習慣,因為在這個電子化時代,寫筆記是我唯一能拿起筆寫字的時間,而且,某些重要的概念如果用筆記記低可以令我更有條理地把重點寫下,讓我可以在有需要可以立刻重溫,避免再花時間重新理解段落。
我用的筆記方法主要以”聰明人用方格筆本” 這本書所教的方法, 用著名策略公司”麥肯錫”都常用的抄筆記方法去記下不同的重點。
下面這張圖大概地介紹了這本書的重點內容,最重要的是它能夠十分有條理地把整本書的內容用一個最有邏輯的方法寫下來,在整個做筆記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整理思路以及把它們有條理地列出來。 讓我們更加有效而深入地了解到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吸收到的新知識。
以下是幾個我個人作筆記的方法和個人心得:
- 不要邊看書邊作筆記,把書看過後,再回頭做筆記。 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做一點間線等記下重點的方法,這樣在之後做筆記的時間就可以只看這些重點。
- 根據上圖所說的基本構造(0–3),先在0(論點與結構) 的部份寫下一些該章節的重點以及問Why,How 等問題,先提出自己一些想知或不懂的東西 ,在之後的1 (事實部份) 寫下剛才閱讀時所劃下的一些重點或相關事實,我個人可能還會在書以外的地方搜尋一些額外的資料以補充書本未有寫下的資料。 在2(解釋區) 中,我會寫下一些個人了解到的心得或想法。 這個部份很重要,因為它令我可以把事實區的東西解釋,變為自己的論點和觀點,這是永久屬於自己的”知識” 。最後,就是3 (行動區),這是最重要的一部份,而且在看技術相關的書藉時特別有效,因為我們能夠即時產生行動,十分快速地學以致用。
- 智慧= 知識 X 行動 ,學以致用是我們當今最需要的技能。 填鴨式教育最錯的是我們不能把學會的應用,因此我十分建議各位盡量地在閱讀後想一想有沒有應用的方法。 比如,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叫做 “The 4 hour Working Week” (每週工作4小時),這是一本和做事效率相關的一本書。 書裡每一個章節的尾部都和行動有關。 上面所述的筆記法的行動區十分重要。
- 行動就是:看完相關內容後,我可以做些什麼。 舉例來說:我剛看了一本有關成長駭客的書,上面講了一些如何增加用戶流量的方法,我會儘量根據這些例子去想一些相關行動,希望自己立刻就可以把學到的應用。
- 不要以為每一本書都需要作筆記,要懂得自己分辦。
一口氣寫了大約4000字,其實還有幾點想寫下去,不過考慮到文章長度,所以決定把文章分為上、下部份。多謝這篇文章讓我得以整合自己多年來所學的知識,令我可以乘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閱讀是一個十分大的課題,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因此,我的方法未必是最適合你的方法。 因此你必須要懂得分析,找出一個和自己性格最吻合的閱讀投巧。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上: www.sparktake.com 留意我的文章更新,我們每個星期都會發表一些跟閱讀相關的文章。 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
本文的資訊參考自:
- “The 4 hour Working Week” (每週工作4小時)
- 鉤癮效應:創造習慣新商機
- 博贊學習術
- 聰明人用方格筆本
- 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