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一個前輩曾說了一句讓我銘記一生的句子,他說:「如果做事只靠勤力就有用的話,世界上成功的就是牛而不是人了。」這一句話對於年少的我來說十分沒趣,自小便聽長輩說:一分勞力一分收獲、不辛苦得不到世間財以及勤定能補拙等說話…..那位前輩說的話讓我聽起來很不是味兒,我覺得這好像是否定了我的一切努力。 到底這句說話是真是假呢?勤力是否就是成功的開始?
我很喜歡嘗試新的東西,不管是Facebook貼文、App 的功能以及文章的內容等,久不久我便會做出一些新嘗試,因為我希望能夠不斷進步、改變從而令到讀者或用家有更好的體驗。
在以上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真理:東西吸引與否真的和我所花的時間和心血沒有任何關係。以寫文章為例: 一篇我花30分鐘去寫的文章可能獲得的回響(包括:留言和轉化等)會比我花上數小時所寫的文章好。
在遇到了數次以上的情境後,我開始慢慢明白到那位前輩的說話,其實就是說:真正影響一件事情結果的東西,從來都不在時間上,更重要的是找出事情的核心到底在哪裡。 舉個比喻:踢足球就是把足球射入龍門內。 球員努力去運球、傳球、防守以及訓練體能,目標就是要把球踢進龍門內。 訓練體能本身是其過程不是目的。
同樣道理,一篇文章的書寫過程以及創作過程,目的都是為了讓讀者有所得著、有所共嗚。對於一些創作人,很多公司或老闆都喜歡以時間來衡量他們所產生的價值。 根據我的想法,按時計薪法主要是用來計算勞動者的薪金的支薪方式,以時間來衡量創作絕對是一個錯誤而且不合時宜的方式,而且會抹殺了創作人仕的價值。
你可能會問:「你是說,我們應追求不勞而獲、不用為事情花時間嗎?」
不勞而獲是一個十分吸引的概念,很多人都想達到。 但是,我並不是要抹殺任何為自己所愛的事去付出時間的朋友。 我也十分同意某些事情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比如日本的磨刀師傅、手工皮革師等工作。 但是,把心機和時間放在正確的事情上,才是我們需要做的東西。曾在書本中看過一句很有趣的說話,作者說:「一家公司最恐怖的不是有懶人,最恐怖的是出現勤力但不懂運用腦袋的人。 」 舉例,一位新入職的見習程式員,他很努力。 但是,他一直都用一個錯誤版本的工具去建立那個程式,即使他花如何多的時間去不斷修正以及改進,那個錯了版本的東西都是無法變成產品的,因為從一開始,程式的基礎已經出現問題了。
那我們應該如何知道自己正在把心血放在正確的地方上呢? 每一個地方和範籌都有點不同,我也在不斷地探索當中。 我個人最認同的方法是按照書本:《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心得》中作者研究成功人仕所使用的方法:在發射大炮之前,先射一些子彈。 這個想法,跟書本:精實創業(Lean startup)所教授的方法類同。
做法十分簡單:在投入時間和精神前,先作出一些基本的假設,在得到假設後,再以小實驗去測試自己所得的假設,當發現實驗結果跟假設互相吻合後,才開始慢慢投入時間和心血。
例子:
- 有些人很努力去溫習,但他們得到的成績都和他們的努力不成正比。這時,比起歸因於不夠勤力,我認為他們可以嘗試從改善讀書方法著手。 把自己的溫習方法分成: 數種: A B C D,做練習測試以上各種方法的成果。 在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套模式後,才花心機使用這種有效的方法去溫習,自然事半功倍。
- 有些人看很多實用性的書(比如高效人仕的7個習慣),但看完很多書後都沒有得到太多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這時,我認為他們可以嘗試更多種的閱讀方式,除了像:如何閱讀一本書、好好學習、如何有效讀一本書等經典著作所教授的方法外,找一找是否有更好和更適合的讀書方法,在一一嘗試後再把時間和心血放在讀更多書之上。
在這個年代,我認為我們真的不需要像以前年代般不斷地推崇多勞多得的概念,有一輩人經常愛把我們這個世代人的不成功歸因於不夠努力上。 如果真的相信的話,可能我們便會陷入:虛假的勤奮陷阱之上。以為所有事都和勤奮有關,勤奮是正確,但是更需要的是勤奮加上正確的方向。
問題來了: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我有沒有用以上的方法去測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