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教你解決問題的三個基本步驟
本文整理和取材自佐藤可士和的著作: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 佐藤可士和是帶動銷售的設計魔術師,也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創意鬼才,不論麒麟極生啤酒、國立新美術館或是Uniqlo等等,皆以嶄新的創意抓住眾人目光。
每次看到整理兩個字,我都會想這是不是和整理空間有間。 自從斷捨離這個概念被不斷推廣後,我開始知道整理事實上有空間以及美觀以外的意義。 偶然的機會下,有Sparktake的朋友向我介紹並送我這本: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到手後立刻急不期待地開始看。 上網搜尋了佐藤可士和的基本資料,發覺他是日本的一位著名設計師。 當下的一刻我便想:這些和整理術有關的書居然由設計師所寫,還要這麼的受歡迎,當中一定有它的獨特之處。
事實上,由設計師所寫的書反而可能更有說服力。 因為在這個時代,設計不再是和物件或產品的外觀有關。 想反,我認為設計事實上就是以創意的方法去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因此,了解了書本的相關資訊後,我便立刻打開它並開始閱讀。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覺有三個重點十分重要,可以說是作者解決一切問題所使用的基本骨架,亦是整理任何事情時,需要先思考的地方。 以下是我個人在閱讀後所得到的一些心得和整合。
原文內容:
找出問題本質的三個步驟:
- 掌握狀況:向客人、相關人仕或相關問題的連結者取得基本資訊
- 導入觀點:以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去檢視所得資訊
- 設定課題:設定核心的問題、想法,針對相關的情況提出想法。
分析:掌握狀況
這個步驟的重點在於掌握現在所處的情況,認情核心問題點和關鍵點。
醫生在問診時都會問病人:哪裡不舒服,然後再針對病人所提出的不舒服地方提出相關問題。 比如病人說他肚痛,醫生便會問哪裡痛、怎樣痛以及最近有沒有進食不潔淨的食物。 醫生所問的問題主要想得到病人背景狀況的一個大概,從而針對相關情況處方藥物。
同樣道理,在推銷一件產品時,通常會得到兩個結果: 消費者買和消費者不買。 很多人在看到買和不買的結果後便以自己的角度去’診斷’結果。 比如:「消費者不買,是因為設計外觀不好,我們改改外觀便好了。」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沒有針對狀況便去胡亂提出一個結論,後果可能是: 不斷改進產品,但永遠都改不好以致浪費大量時間。我以前都經常會有這個想法:「為什麼改進了那麼多次,產品還是賣不好。」
在以上例子中,我們應該進一步地想: 消費者為什麼不買。 根據這個想法,再去找一些相關的顧客進行訪談以了解阻止他們進行購買動作的原因。
分析:導入觀點
這個步驟的重點在於透過加入個人的觀點,把所得到的一切資訊進行優先排序,從而找到相關的因果關係或隱藏的關係。
這是一個不容易的步驟,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 我們不知道自己所掌握的資訊到底足不足夠
- 優先次序又應如何設定呢?
由於作者在這段文章中只用了相對簡單的篇幅和一個小例子,因此我在這部份只能以個人所了解或明白的觀點去解釋。 導入觀點的意思我認為是指: 根據相關的資訊,設定一些觀點或推論,並去找出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繼續以上面的例子說明: 消費者不買的原因。 在進行相關的訪談後,我們可以得到一系列消費者不購買的原因:舉例:
- 價格太貴
- 購買過程複雜
- 產品不乎合個人需求
在得到以上三個的原因後可以得到一些啓示和觀點。 接著,我們便可以以這些觀點去為以上的原因作出排序。 我們可能會發覺到價格在這裡的重要性事實上最低。真正讓消費者卻步的原因原來在於三:產品不合個人需求。因此,我們便可以重點地在滿足顧客的需求上入手了。
至於在資訊是否足夠的問題上,我認為這個很視乎不同的環境以及情況,建議大家可參考前人的經驗或請教相關人仕。這裡我想為大家分享Amazon CEO Jeff Bezos 的做法:
Most decisions should probably be made with somewhere around 70% of the information you wish you had
就著每一個問題,Bezos 的做法是只需掌握大約70%的資訊便足夠。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掌握100%資訊。 好像上OpenRice或相關平台搜尋旺角區的好食茶餐廳一樣,只需有知道大約7成的好餐廳(透過食評和知名度)再從相關的資訊中作出選擇,應該已經可以找到一家好餐廳了。
分析:設定課題
在導入觀點的排序後便可以得到了若干的問題本質,針對這些問題,每一個問題我們都可以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
在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就著核心問題:產品不乎合個人需求 而提出相關解決方法例如轉換市場、重新定位以及放棄產品線等解決方案。
實際上,我認為只要知道了問題的核心在哪裡,便能夠找到相關的答案。 Instagram 的創辦人在一次的分享上曾經說過: 在當今社會,最困難的不是找到解決方法,而是在於找出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應用
本書為大家介紹了以上三個簡單步驟去分析以及折解遇到的問題。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著名的農夫曾被請求用五分鐘內的時間來斬下一棵森林中最大的樹。」
這個農夫十分有信心地說好。 有人就問他會怎樣做去達成請求。
他回答:「如果我只有5分鐘的時間,我會用3分鐘去磨利自己的斧頭。」
這個故事和本書作者所說的不謀而合:在解決問題前,應該先做足準備磨利自己手上的斧頭。
在遇到問題前,先花時間去問以下三個問題:
- 到底問題的狀況是什麼
- 我掌握的資訊充足嗎?
- 我可以以此來對遇到的問題下定論以及解決問題嗎?
知行合一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我看來,知就是分析以及了解的過程;了解及分析後,我們才應該進入行的過程。
比如,最近我們在推廣一個新的服務:《書本精華訂閱計劃》。
計劃的效果未如預期,這時的我不楚會想:是因為需求不足嗎? 還是因為用戶體驗不足?
如果是前者的話,我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轉向(Pivot) 了,不需再執著於修正。
我開始以上面的三個步驟去思考。 但是,我發現我只有結果:沒有人購買,但未有足夠的資訊來讓我去作出結論。
為避免因為偏見而令到這個計劃胎死腹中,我決定重新規劃策略:
第一步,先透過電郵聯絡不同類型的目標客戶,得到一些基本回饋
第二步,透過P.P.C(pay per click) 廣告來吸引不同的客人
第三步,分析到底他們在被導入網站後,有什麼行動
透過這三個方法,我深信我能夠作出更有質量的決策行動。
我建議各位讀者在遇到問題時,不妨也透過這個方法來思考,令到自己的思路更清晰。